《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第一卷)敌我详情及初战》第九篇连载,位于第六章“根源在于美军的军事思想和理论”。本书从第三章开始,连续四章详细探讨美军的军事思想、理论与学说,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点飞乐乐,才能真正搞清楚为什么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军,在战争中会展现出如此的低效与失误。
其中,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书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本文的前篇《这才是战争:抗美援朝》提到,在志愿军进入朝鲜之前,美军内部的山头斗争与派系斗争对战争的作战效率和效果产生了致命性的影响。文章从美军的内部纷争入手,揭示了为什么号称全球最强的美军,竟然在与一个相对较弱的敌人——朝鲜人民军的对抗中,屡屡陷入困境。
接下来的内容详细讲述了美军的军事思想是如何深受西方传统军事理念影响的,而这一理论又通过美国的军事需求和独特的国情,形成了具有明显“美国印记”的独特特色。为了评估美军战斗力的真实水平,书中特别强调了1949年版《野战条令FM 100-5》,这一军事文件为了解美军当时的作战理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视角。
展开剩余73%美军的这些军事理论,乍看之下似乎已经涵盖了大部分作战领域。1954年,本宁堡步兵学校所编写的《韩国的教训》一书在开篇便提到美军的军事理论经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的严峻考验,但也不得不承认在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美军理论虽然在理论上看似完善,实则对许多战略和战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例如,美军常常将“包围”视作一种战术目标,但却未能深入理解包围战的本质。
美军的军事理论一直倾向于通过火力压制敌人飞乐乐,主张通过消灭敌军人数来衡量战争的胜败。美国的战争部长罗伯特·P·帕特森在二战后期提出的“火力大,杀敌多,你就赢了”的观点,正是这一思维的集中体现。这种“以火力为主”的作战理念,极大地影响了美军后续的作战方式。
美国作家罗素·F·韦格利也曾提出,美国的战略往往过度依赖消耗战,特别是在军事资源匮乏时,消耗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随着国家的强大和资源的丰富,消耗战逐渐成为美军的常态。然而,这种战略容易导致高成本和资源浪费,尤其是在面对现代化、技术化战争时,这种消耗战并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西方的军事思维,以火力消耗为核心,而中国的军事思维则强调“机动作战”。这一差异的核心,实际上是两国对作战空间与时间的理解不同。美国的战略往往依赖于压倒性的技术和装备优势,以期在技术和资源上迅速压垮敌人。而中国则注重在战争前就通过战略布局、战场塑形来获得主动权。通过间接路线、隐匿军形、调动敌人、打击敌方弱点等手段,力求通过战场机动占领有利位置,从而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美军与朝鲜人民军的对抗中,虽然美军在装备、人员和火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其战术执行却屡屡失败。美军未能充分利用其机动性优势,未能通过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打击敌人的后方,反而陷入了以步兵反复争夺山头的僵局。这种作战方式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伤亡,而且没有带来实际的战术突破。
美军的《野战条令FM 100-5》规定,指挥官应在复杂的战况中快速评估敌我情况,并作出果断决策。然而,美军指挥官面对战争中的不确定性时,往往依赖于火力、消耗和增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敢承担过多风险。这使得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许多战役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范弗里特是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位出色指挥官,他曾在1953年接受采访时谈到,美军已经具备了长期机动作战的能力,能够在移动中不断集结力量、打击敌人。然而,他并未完全意识到,作战的成败不仅仅在于机动与火力,更在于如何精准地理解并执行指挥官的意图。这一点,解放军的指挥官在这一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展现了出色的执行力。
至21世纪,美军在《作战FM 3-0》中进一步明确了“作战艺术”的内涵,指出作战艺术的核心在于平衡风险与机遇,创造并维持必要的条件,从而掌握主动权。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美军在理解作战艺术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然而飞乐乐,朝鲜战争至今,是否真正理解并能灵活应用这一理论,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查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